Vue数据绑定简析小结

 更新时间:2019年05月07日 08:54:10   作者:coffee-ailv  
这篇文章主要介绍了Vue数据绑定简析小结,本文将从源码的角度来对Vue响应式数据中的观察者模式进行简析。小编觉得挺不错的,现在分享给大家,也给大家做个参考。一起跟随小编过来看看吧

作为MVVM框架的一种,Vue最为人津津乐道的当是数据与视图的绑定,将直接操作DOM节点变为修改 data 数据,利用 Virtual DomDiff 对比新旧视图,从而实现更新。不仅如此,还可以通过 Vue.prototype.$watch 来监听 data 的变化并执行回调函数,实现自定义的逻辑。虽然日常的编码运用已经驾轻就熟,但未曾去深究技术背后的实现原理。作为一个好学的程序员,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本文将从源码的角度来对Vue响应式数据中的观察者模式进行简析。

初始化 Vue 实例

在阅读源码时,因为文件繁多,引用复杂往往使我们不容易抓住重点,这里我们需要找到一个入口文件,从 Vue 构造函数开始,抛开其他无关因素,一步步理解响应式数据的实现原理。首先我们找到 Vue 构造函数:

// src/core/instance/index.js
function Vue (options) {
 if (process.env.NODE_ENV !== 'production' &&
 !(this instanceof Vue)
 ) {
 warn('Vue is a constructor and should be called with the `new` keyword')
 }
 this._init(options)
}
// src/core/instance/init.js
Vue.prototype._init = function (options) {
 ...
 // a flag to avoid this being observed
 vm._isVue = true
 // merge options
 // 初始化vm实例的$options
 if (options && options._isComponent) {
  initInternalComponent(vm, options)
 } else {
  vm.$options = mergeOptions(
   resolveConstructorOptions(vm.constructor),
   options || {},
   vm
  )
 }
 ...
 initLifecycle(vm) // 梳理实例的parent、root、children和refs,并初始化一些与生命周期相关的实例属性
 initEvents(vm) // 初始化实例的listeners
 initRender(vm) // 初始化插槽,绑定createElement函数的vm实例
 callHook(vm, 'beforeCreate')
 initInjections(vm) // resolve injections before data/props
 initState(vm)
 initProvide(vm) // resolve provide after data/props
 callHook(vm, 'created')
 
 if (vm.$options.el) {
  vm.$mount(vm.$options.el) // 挂载组件到节点
 }
}

为了方便阅读,我们去除了 flow 类型检查和部分无关代码。可以看到,在实例化Vue组件时,会调用 Vue.prototype._init ,而在方法内部,数据的初始化操作主要在 initState (这里的 initInjectionsinitProvideinitProps 类似,在理解了 initState 原理后自然明白),因此我们重点来关注 initState

// src/core/instance/state.js
export function initState (vm) {
 vm._watchers = []
 const opts = vm.$options
 if (opts.props) initProps(vm, opts.props)
 if (opts.methods) initMethods(vm, opts.methods)
 if (opts.data) {
 initData(vm)
 } else {
 observe(vm._data = {}, true /* asRootData */)
 }
 if (opts.computed) initComputed(vm, opts.computed)
 if (opts.watch && opts.watch !== nativeWatch) {
 initWatch(vm, opts.watch)
 }
}

首先初始化了一个 _watchers 数组,用来存放 watcher ,之后根据实例的 vm.$options ,相继调用 initPropsinitMethodsinitDatainitComputedinitWatch 方法。

initProps

function initProps (vm, propsOptions) {
 const propsData = vm.$options.propsData || {}
 const props = vm._props = {}
 // cache prop keys so that future props updates can iterate using Array
 // instead of dynamic object key enumeration.
 const keys = vm.$options._propKeys = []
 const isRoot = !vm.$parent
 // root instance props should be converted
 if (!isRoot) {
 toggleObserving(false)
 }
 for (const key in propsOptions) {
 keys.push(key)
 const value = validateProp(key, propsOptions, propsData, vm)
 ...
 defineReactive(props, key, value)
 if (!(key in vm)) {
  proxy(vm, '_props', key)
 }
 }
 toggleObserving(true)
}

在这里, vm.$options.propsData 是通过父组件传给子组件实例的数据对象,如 <my-element :item="false"></my-element> 中的 {item: false} ,然后初始化 vm._propsvm.$options._propKeys 分别用来保存实例的 props 数据和 keys ,因为子组件中使用的是通过 proxy 引用的 _props 里的数据,而不是父组件传递的 propsData ,所以这里缓存了 _propKeys ,用来 updateChildComponent 时能更新 vm._props 。接着根据 isRoot 是否是根组件来判断是否需要调用 toggleObserving(false) ,这是一个全局的开关,来控制是否需要给对象添加 __ob__ 属性。这个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一般的组件的 data 等数据都包含这个属性,这里先不深究,等之后和 defineReactive 时一起讲解。因为 props 是通过父传给子的数据,在父元素 initState 时已经把 __ob__ 添加上了,所以在不是实例化根组件时关闭了这个全局开关,待调用结束前在通过 toggleObserving(true) 开启。

之后是一个 for 循环,根据组件中定义的 propsOptions 对象来设置 vm._props ,这里的 propsOptions 就是我们常写的

export default {
  ...
  props: {
    item: {
      type: Object,
      default: () => ({})
    }
  }
}

循环体内,首先

const value = validateProp(key, propsOptions, propsData, vm)

validateProp 方法主要是校验数据是否符合我们定义的 type ,以及在 propsData 里未找到 key 时,获取默认值并在对象上定义 __ob__ ,最后返回相应的值,在这里不做展开。

这里我们先跳过 defineReactive ,看最后

if (!(key in vm)) {
 proxy(vm, '_props', key)
}

其中 proxy 方法:

function proxy (target, sourceKey, key) {
 sharedPropertyDefinition.get = function proxyGetter () {
  return this[sourceKey][key]
 }
 sharedPropertyDefinition.set = function proxySetter (val) {
  this[sourceKey][key] = val
 }
 Object.defineProperty(target, key, sharedPropertyDefinition)
}

vm 不存在 key 属性时,通过 Object.defineProperty 使得我们能通过 vm[key] 访问到 vm._props[key]

defineReactive

initProps 中,我们了解到其首先根据用户定义的 vm.$options.props 对象,通过对父组件设置的传值对象 vm.$options.propsData 进行数据校验,返回有效值并保存到 vm._props ,同时保存相应的 keyvm.$options._propKeys 以便进行子组件的 props 数据更新,最后利用 getter/setter 存取器属性,将 vm[key] 指向对 vm._props[key] 的操作。但其中跳过了最重要的 defineReactive ,现在我们将通过阅读 defineReactive 源码,了解响应式数据背后的实现原理。

// src/core/observer/index.js
export function defineReactive (
 obj,
 key,
 val,
 customSetter,
 shallow
) {
 const dep = new Dep()

 const property = Object.getOwnPropertyDescriptor(obj, key)
 if (property && property.configurable === false) {
  return
 }

 // cater for pre-defined getter/setters
 const getter = property && property.get
 const setter = property && property.set
 if ((!getter || setter) && arguments.length === 2) {
  val = obj[key]
 }

 let childOb = !shallow && observe(val)
 ...
}

首先 const dep = new Dep() 实例化了一个 dep ,在这里利用闭包来定义一个依赖项,用以与特定的 key 相对应。因为其通过 Object.defineProperty 重写 target[key]getter/setter 来实现数据的响应式,因此需要先判断对象 keyconfigurable 属性。接着

if ((!getter || setter) && arguments.length === 2) {
  val = obj[key]
}

arguments.length === 2 意味着调用 defineReactive 时未传递 val 值,此时 valundefined ,而 !getter || setter 判断条件则表示如果在 property 存在 getter 且不存在 setter 的情况下,不会获取 key 的数据对象,此时 valundefined ,之后调用 observe 时将不对其进行深度观察。正如之后的 setter 访问器中的:

if (getter && !setter) return

此时数据将是只读状态,既然是只读状态,则不存在数据修改问题,继而无须深度观察数据以便在数据变化时调用观察者注册的方法。

Observe

defineReactive 里,我们先获取了 target[key]descriptor ,并缓存了对应的 gettersetter ,之后根据判断选择是否获取 target[key] 对应的 val ,接着是

let childOb = !shallow && observe(val)

根据 shallow 标志来确定是否调用 observe ,我们来看下 observe 函数:

// src/core/observer/index.js
export function observe (value, asRootData) {
 if (!isObject(value) || value instanceof VNode) {
  return
 }
 let ob
 if (hasOwn(value, '__ob__') && value.__ob__ instanceof Observer) {
  ob = value.__ob__
 } else if (
  shouldObserve &&
  !isServerRendering() &&
  (Array.isArray(value) || isPlainObject(value)) &&
  Object.isExtensible(value) &&
  !value._isVue
 ) {
  ob = new Observer(value)
 }
 if (asRootData && ob) {
  ob.vmCount++
 }
 return ob
}

首先判断需要观察的数据是否为对象以便通过 Object.defineProperty 定义 __ob__ 属性,同时需要 value 不属于 VNode 的实例( VNode 实例通过 Diff 补丁算法来实现实例对比并更新)。接着判断 value 是否已有 __ob__ ,如果没有则进行后续判断:

  • shouldObserve:全局开关标志,通过toggleObserving来修改。
  • !isServerRendering():判断是否服务端渲染。
  • (Array.isArray(value) || isPlainObject(value)):数组和纯对象时才允许添加__ob__进行观察。
  • Object.isExtensible(value):判断value是否可扩展。
  • !value._isVue:避免Vue实例被观察

满足以上五个条件时,才会调用 ob = new Observer(value) ,接下来我们要看下 Observer 类里做了哪些工作

// src/core/observer/index.js
export class Observer {
 constructor (value) {
  this.value = value
  this.dep = new Dep()
  this.vmCount = 0
  def(value, '__ob__', this)
  if (Array.isArray(value)) {
   if (hasProto) {
    protoAugment(value, arrayMethods)
   } else {
    copyAugment(value, arrayMethods, arrayKeys)
   }
   this.observeArray(value)
  } else {
   this.walk(value)
  }
 }

 /**
  * Walk through all properties and convert them into
  * getter/setters. This method should only be called when
  * value type is Object.
  */
 walk (obj) {
  const keys = Object.keys(obj)
  for (let i = 0; i < keys.length; i++) {
   defineReactive(obj, keys[i])
  }
 }

 /**
  * Observe a list of Array items.
  */
 observeArray (items) {
  for (let i = 0, l = items.length; i < l; i++) {
   observe(items[i])
  }
 }
}

构造函数里初始化了 value 、 dep 和 vmCount 三个属性,为 this.value 添加 __ob__ 对象并指向自己,即 value.__ob__.value === value ,这样就可以通过 value 或 __ob__ 对象取到 dep 和 value 。 vmCount 的作用主要是用来区分是否为 Vue 实例的根 data , dep 的作用这里先不介绍,待与 getter/setter 里的 dep 一起解释。

接着根据 value 是数组还是纯对象来分别调用相应的方法,对 value 进行递归操作。当 value 为纯对象时,调用 walk 方法,递归调用 defineReactive 。当 value 是数组类型时,首先判断是否有 __proto__ ,有就使用 __proto__ 实现原型链继承,否则用 Object.defineProperty 实现拷贝继承。其中继承的基类 arrayMethods 来自 src/core/observer/array.js :

// src/core/observer/array.js
const arrayProto = Array.prototype
export const arrayMethods = Object.create(arrayProto)

const methodsToPatch = [
 'push',
 'pop',
 'shift',
 'unshift',
 'splice',
 'sort',
 'reverse'
]

methodsToPatch.forEach(function (method) {
 // cache original method
 const original = arrayProto[method]
 def(arrayMethods, method, function mutator (...args) {
  const result = original.apply(this, args)
  const ob = this.__ob__
  let inserted
  switch (method) {
   case 'push':
   case 'unshift':
    inserted = args
    break
   case 'splice':
    inserted = args.slice(2)
    break
  }
  if (inserted) ob.observeArray(inserted)
  // notify change
  ob.dep.notify()
  return result
 })
})

这里为什么要对数组的实例方法进行重写呢?代码里的 methodsToPatch 这些方法并不会返回新的数组,导致无法触发 setter ,因而不会调用观察者的方法。所以重写了这些变异方法,使得在调用的时候,利用 observeArray 对新插入的数组元素添加 __ob__ ,并能够通过 ob.dep.notify 手动通知对应的被观察者执行注册的方法,实现数组元素的响应式。

if (asRootData && ob) {
  ob.vmCount++
}

最后添加这个 if 判断,在 Vue 实例的根 data 对象上,执行 ob.vmCount++ ,这里主要为了后面根据 ob.vmCount 来区分是否为根数据,从而在其上执行 Vue.set 和 Vue.delete 。

getter/setter

在对 val 进行递归操作后(假如需要的话),将 obj[key] 的数据对象封装成了一个被观察者,使得能够被观察者观察,并在需要的时候调用观察者的方法。这里通过 Object.defineProperty 重写了 obj[key] 的访问器属性,对 getter/setter 操作做了拦截处理, defineReactive 剩余的代码具体如下:

...
Object.defineProperty(obj, key, {
 enumerable: true,
 configurable: true,
 get: function reactiveGetter () {
  const value = getter ? getter.call(obj) : val
  if (Dep.target) {
   dep.depend()
   if (childOb) {
    childOb.dep.depend()
    if (Array.isArray(value)) {
     dependArray(value)
    }
   }
  }
  return value
 },
 set: function reactiveSetter (newVal) {
  ...
  childOb = !shallow && observe(newVal)
  dep.notify()
 }
})

首先在 getter 调用时,判断 Dep.target 是否存在,若存在则调用 dep.depend 。我们先不深究 Dep.target ,只当它是一个观察者,比如我们常用的某个计算属性,调用 dep.depend 会将 dep 当做计算属性的依赖项存入其依赖列表,并把这个计算属性注册到这个 dep 。这里为什么需要互相引用呢?这是因为一个 target[key] 可以充当多个观察者的依赖项,同时一个观察者可以有多个依赖项,他们之间属于多对多的关系。这样当某个依赖项改变时,我们可以根据 dep 里维护的观察者,调用他们的注册方法。现在我们回过头来看 Dep :

// src/core/observer/dep.js
export default class Dep {
 static target: ?Watcher;
 id: number;
 subs: Array<Watcher>;

 constructor () {
  this.id = uid++
  this.subs = []
 }

 addSub (sub: Watcher) {
  this.subs.push(sub)
 }

 removeSub (sub: Watcher) {
  remove(this.subs, sub)
 }

 depend () {
  if (Dep.target) {
   Dep.target.addDep(this)
  }
 }

 notify () {
  // stabilize the subscriber list first
  const subs = this.subs.slice()
  ...
  for (let i = 0, l = subs.length; i < l; i++) {
   subs[i].update()
  }
 }
}

构造函数里,首先添加一个自增的 uid 用以做 dep 实例的唯一性标志,接着初始化一个观察者列表 subs ,并定义了添加观察者方法 addSub 和移除观察者方法 removeSub 。可以看到其在 getter 中调用的 depend 会将当前这个 dep 实例添加到观察者的依赖项,在 setter 里调用的 notify 会执行各个观察者注册的 update 方法, Dep.target.addDep 这个方法将在之后的 Watcher 里进行解释。简单来说就是会在 key 的 getter 触发时进行 dep 依赖收集到 watcher 并将 Dep.target 添加到当前 dep 的观察者列表,这样在 key 的 setter 触发时,能够通过观察者列表,执行观察者的 update 方法。

当然,在 getter 中还有如下几行代码:

if (childOb) {
  childOb.dep.depend()
  if (Array.isArray(value)) {
    dependArray(value)
  }
}

这里可能会有疑惑,既然已经调用了 dep.depend ,为什么还要调用 childOb.dep.depend ?两个 dep 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

其实这两个 dep 的分工是不同的。对于数据的增、删,利用 childOb.dep.notify 来调用观察者方法,而对于数据的修改,则使用的 dep.notify ,这是因为 setter 访问器无法监听到对象数据的添加和删除。举个例子:

const data = {
  arr: [{
    value: 1
  }],
}

data.a = 1; // 无法触发setter
data.arr[1] = {value: 2}; // 无法触发setter
data.arr.push({value: 3}); // 无法触发setter
data.arr = [{value: 4}]; // 可以触发setter

还记得 Observer 构造函数里针对数组类型 value 的响应式转换吗?通过重写 value 原型链,使得对于新插入的数据:

if (inserted) ob.observeArray(inserted)
// notify change
ob.dep.notify()

将其转换为响应式数据,并通过 ob.dep.notify 来调用观察者的方法,而这里的观察者列表就是通过上述的 childOb.dep.depend 来收集的。同样的,为了实现对象新增数据的响应式,我们需要提供相应的 hack 方法,而这就是我们常用的 Vue.set/Vue.delete 。

// src/core/observer/index.js
export function set (target: Array<any> | Object, key: any, val: any): any {
 ...
 if (Array.isArray(target) && isValidArrayIndex(key)) {
  target.length = Math.max(target.length, key)
  target.splice(key, 1, val)
  return val
 }
 if (key in target && !(key in Object.prototype)) {
  target[key] = val
  return val
 }
 const ob = (target: any).__ob__
 if (target._isVue || (ob && ob.vmCount)) {
  process.env.NODE_ENV !== 'production' && warn(
   'Avoid adding reactive properties to a Vue instance or its root $data ' +
   'at runtime - declare it upfront in the data option.'
  )
  return val
 }
 if (!ob) {
  target[key] = val
  return val
 }
 defineReactive(ob.value, key, val)
 ob.dep.notify()
 return val
}
  • 判断value是否为数组,如果是,直接调用已经hack过的splice即可。
  • 是否已存在key,有的话说明已经是响应式了,直接修改即可。
  • 接着判断target.__ob__是否存在,如果没有说明该对象无须深度观察,设置返回当前的值。
  • 最后,通过defineReactive来设置新增的key,并调用ob.dep.notify通知到观察者。

现在我们了解了 childOb.dep.depend() 是为了将当前 watcher 收集到 childOb.dep ,以便在增、删数据时能通知到 watcher 。而在 childOb.dep.depend() 之后还有:

if (Array.isArray(value)) {
  dependArray(value)
}
/**
 * Collect dependencies on array elements when the array is touched, since
 * we cannot intercept array element access like property getters.
 */
function dependArray (value: Array<any>) {
 for (let e, i = 0, l = value.length; i < l; i++) {
  e = value[i]
  e && e.__ob__ && e.__ob__.dep.depend()
  if (Array.isArray(e)) {
   dependArray(e)
  }
 }
}

在触发 target[key] 的 getter 时,如果 value 的类型为数组,则递归将其每个元素都调用 __ob__.dep.depend ,这是因为无法拦截数组元素的 getter ,所以将当前 watcher 收集到数组下的所有 __ob__.dep ,这样当其中一个元素触发增、删操作时能通知到观察者。比如:

const data = {
  list: [[{value: 0}]],
};
data.list[0].push({value: 1});

这样在 data.list[0].__ob__.notify 时,才能通知到 watcher 。

target[key] 的 getter 主要作用:

将 Dep.target 收集到闭包中 dep 的观察者列表,以便在 target[key] 的 setter 修改数据时通知观察者

根据情况对数据进行遍历添加 __ob__ ,将 Dep.target 收集到 childOb.dep 的观察者列表,以便在增加/删除数据时能通知到观察者

通过 dependArray 将数组型的 value 递归进行观察者收集,在数组元素发生增、删、改时能通知到观察者

target[key] 的 setter 主要作用是对新数据进行观察,并通过闭包保存到 childOb 变量供 getter 使用,同时调用 dep.notify 通知观察者,在此就不再展开。

Watcher

在前面的篇幅中,我们主要介绍了 defineReactive 来定义响应式数据:通过闭包保存 dep 和 childOb ,在 getter 时来进行观察者的收集,使得在数据修改时能触发 dep.notify 或 childOb.dep.notify 来调用观察者的方法进行更新。但具体是如何进行 watcher 收集的却未做过多解释,现在我们将通过阅读 Watcher 来了解观察者背后的逻辑。

function initComputed (vm: Component, computed: Object) {
 const watchers = vm._computedWatchers = Object.create(null)
 const isSSR = isServerRendering()

 for (const key in computed) {
  const userDef = computed[key]
  const getter = typeof userDef === 'function' ? userDef : userDef.get

  if (!isSSR) {
   // create internal watcher for the computed property.
   watchers[key] = new Watcher(
    vm,
    getter || noop,
    noop,
    computedWatcherOptions
   )
  }
  ...
 }
}

这是 Vue 计算属性的初始化操作,去掉了一部分不影响的代码。首先初始化对象 vm._computedWatchers 用以存储所有的计算属性, isSSR 用以判断是否为服务端渲染。再根据我们编写的 computed 键值对循环遍历,如果不是服务端渲染,则为每个计算属性实例化一个 Watcher ,并以键值对的形式保存到 vm._computedWatchers 对象,接下来我们主要看下 Watcher 这个类。

Watcher 的构造函数

构造函数接受5个参数,其中当前 Vue 实例 vm 、求值表达式 expOrFn (支持 Function 或者 String ,计算属性中一般为 Function ),回调函数 cb 这三个为必传参数。设置 this.vm = vm 用以后续绑定 this.getter 的执行环境,并将 this 推入 vm._watchers ( vm._watchers 用以维护实例 vm 中所有的观察者),另外根据是否为渲染观察者来赋值 vm._watcher = this (常用的 render 即为渲染观察者)。接着根据 options 进行一系列的初始化操作。其中有几个属性:

  • this.lazy:设置是否懒求值,这样能保证有多个被观察者发生变化时,能只调用求值一次。
  • this.dirty:配合this.lazy,用以标记当前观察者是否需要重新求值。
  • this.deps、this.newDeps、this.depIds、this.newDepIds:用以维护被观察对象的列表。
  • this.getter:求值函数。
  • this.value:求值函数返回的值,即为计算属性中的值。

Watcher 的求值

因为计算属性是惰性求值,所以我们继续看 initComputed 循环体:

if (!(key in vm)) {
 defineComputed(vm, key, userDef)
}

defineComputed 主要将 userDef 转化为 getter/setter 访问器,并通过 Object.defineProperty 将 key 设置到 vm 上,使得我们能通过 this[key] 直接访问到计算属性。接下来我们主要看下 userDef 转为 getter 中的 createComputedGetter 函数:

function createComputedGetter (key) {
 return function computedGetter () {
  const watcher = this._computedWatchers && this._computedWatchers[key]
  if (watcher) {
   if (watcher.dirty) {
    watcher.evaluate()
   }
   if (Dep.target) {
    watcher.depend()
   }
   return watcher.value
  }
 }
}

利用闭包保存计算属性的 key ,在 getter 触发时,首先通过 this._computedWatchers[key] 获取到之前保存的 watcher ,如果 watcher.dirty 为 true 时调用 watcher.evaluate (执行 this.get() 求值操作,并将当前 watcher 的 dirty 标记为 false ),我们主要看下 get 操作:

get () {
 pushTarget(this)
 let value
 const vm = this.vm
 try {
  value = this.getter.call(vm, vm)
 } catch (e) {
  ...
 } finally {
  // "touch" every property so they are all tracked as
  // dependencies for deep watching
  if (this.deep) {
   traverse(value)
  }
  popTarget()
  this.cleanupDeps()
 }
 return value
}

可以看到,求值时先执行 pushTarget(this) ,通过查阅 src/core/observer/dep.js ,我们可以看到:

Dep.target = null
const targetStack = []

export function pushTarget (target: ?Watcher) {
 targetStack.push(target)
 Dep.target = target
}

export function popTarget () {
 targetStack.pop()
 Dep.target = targetStack[targetStack.length - 1]
}

pushTarget 主要是把 watcher 实例进栈,并赋值给 Dep.target ,而 popTarget 则相反,把 watcher 实例出栈,并将栈顶赋值给 Dep.target 。 Dep.target 这个我们之前在 getter 里见到过,其实就是当前正在求值的观察者。这里在求值前将 Dep.target 设置为 watcher ,使得在求值过程中获取数据时触发 getter 访问器,从而调用 dep.depend ,继而执行 watcher 的 addDep 操作:

addDep (dep: Dep) {
 const id = dep.id
 if (!this.newDepIds.has(id)) {
  this.newDepIds.add(id)
  this.newDeps.push(dep)
  if (!this.depIds.has(id)) {
   dep.addSub(this)
  }
 }
}

先判断 newDepIds 是否包含 dep.id ,没有则说明尚未添加过这个 dep ,此时将 dep 和 dep.id 分别加到 newDepIds 和 newDeps 。如果 depIds 不包含 dep.id ,则说明之前未添加过此 dep ,因为是双向添加的(将 dep 添加到 watcher 的同时也需要将 watcher 收集到 dep ),所以需要调用 dep.addSub ,将当前 watcher 添加到新的 dep 的观察者队列。

if (this.deep) {
 traverse(value)
}

再接着根据 this.deep 来调用 traverse 。 traverse 的作用主要是递归遍历触发 value 的 getter ,调用所有元素的 dep.depend() 并过滤重复收集的 dep 。最后调用 popTarget() 将当前 watcher 移出栈,并执行 cleanupDeps :

cleanupDeps () {
 let i = this.deps.length
 while (i--) {
  const dep = this.deps[i]
  if (!this.newDepIds.has(dep.id)) {
   dep.removeSub(this)
  }
 }
 ...
}

遍历 this.deps ,如果在 newDepIds 中不存在 dep.id ,则说明新的依赖里不包含当前 dep ,需要到 dep 的观察者列表里去移除当前这个 watcher ,之后便是 depIds 和 newDepIds 、 deps 和 newDeps 的值交换,并清空 newDepIds 和 newDeps 。到此完成了对 watcher 的求值操作,同时更新了新的依赖,最后返回 value 即可。

回到 createComputedGetter 接着看:

if (Dep.target) {
 watcher.depend()
}

当执行计算属性的 getter 时,有可能表达式中还有别的计算属性依赖,此时我们需要执行 watcher.depend 将当前 watcher 的 deps 添加到 Dep.target 即可。最后返回求得的 watcher.value 即可。

总的来说我们从 this[key] 触发 watcher 的 get 函数,将当前 watcher 入栈,通过求值表达式将所需要的依赖 dep 收集到 newDepIds 和 newDeps ,并将 watcher 添加到对应 dep 的观察者列表,最后清除无效 dep 并返回求值结果,这样就完成了依赖关系的收集。

Watcher 的更新

以上我们了解了 watcher 的依赖收集和 dep 的观察者收集的基本原理,接下来我们了解下 dep 的数据更新时如何通知 watcher 进行 update 操作。

notify () {
 // stabilize the subscriber list first
 const subs = this.subs.slice()
 for (let i = 0, l = subs.length; i < l; i++) {
  subs[i].update()
 }
}

首先在 dep.notify 时,我们将 this.subs 拷贝出来,防止在 watcher 的 get 时候 subs 发生更新,之后调用 update 方法:

update () {
 /* istanbul ignore else */
 if (this.lazy) {
  this.dirty = true
 } else if (this.sync) {
  this.run()
 } else {
  queueWatcher(this)
 }
}
  • 如果是 lazy ,则将其标记为 this.dirty = true ,使得在 this[key] 的 getter 触发时进行 watcher.evaluate 调用计算。
  • 如果是 sync 同步操作,则执行 this.run ,调用 this.get 求值和执行回调函数 cb 。
  • 否则执行 queueWatcher ,选择合适的位置,将 watcher 加入到队列去执行即可,因为和响应式数据无关,故不再展开。

小结

因为篇幅有限,只对数据绑定的基本原理做了基本的介绍,在这画了一张简单的流程图来帮助理解 Vue 的响应式数据,其中省略了一些 VNode 等不影响理解的逻辑及边界条件,尽可能简化地让流程更加直观:

最后,本着学习的心态,在写作的过程中也零零碎碎的查阅了很多资料,其中难免出现纰漏以及未覆盖到的知识点,如有错误,还请不吝指教。

以上就是本文的全部内容,希望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也希望大家多多支持脚本之家。

相关文章

  • Vue解决ajax跨域的问题

    Vue解决ajax跨域的问题

    这篇文章主要介绍了Vue解决ajax跨域的问题,跨域请求:是指协议名、主机名、端口号三者有任何一个不一样,而且跨域请求是请求发出去了,服务器接收并返回了结果,只是浏览器没有接收响应结果。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参考阅读
    2023-04-04
  • 详解vue computed的缓存实现原理

    详解vue computed的缓存实现原理

    这篇文章主要介绍了vue computed的缓存实现原理,帮助大家更好的理解和学习使用vue,感兴趣的朋友可以了解下
    2021-04-04
  • Vue向后端传数据后端接收为null问题及解决

    Vue向后端传数据后端接收为null问题及解决

    这篇文章主要介绍了Vue向后端传数据后端接收为null问题及解决方案,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有错误或未考虑完全的地方,望不吝赐教
    2022-09-09
  • vue使用video.js实现播放m3u8格式的视频

    vue使用video.js实现播放m3u8格式的视频

    这篇文章主要为大家详细介绍了vue如何使用video.js实现播放m3u8格式的视频,文中的示例代码讲解详细,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跟随小编一起学习一下
    2023-12-12
  • vue项目实现便捷接入百度地图API

    vue项目实现便捷接入百度地图API

    部分项目需要地图的嵌入,这篇文章主要介绍了vue项目中调用百度地图API使用方法,其他的地图调用与之类似,有需要的朋友可以借鉴参考下,希望能够有所帮助
    2022-04-04
  • Vue点击切换颜色的方法

    Vue点击切换颜色的方法

    今天小编就为大家分享一篇Vue点击切换颜色的方法,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一起跟随小编过来看看吧
    2018-09-09
  • vue组件间通信六种方式(总结篇)

    vue组件间通信六种方式(总结篇)

    组件是 vue.js最强大的功能之一,而组件实例的作用域是相互独立的,这就意味着不同组件之间的数据无法相互引用。这篇文章主要介绍了vue组件间通信六种方式,需要的朋友可以参考下
    2019-05-05
  • vue 实现axios拦截、页面跳转和token 验证

    vue 实现axios拦截、页面跳转和token 验证

    这篇文章主要介绍了vue 实现axios拦截、页面跳转和token 验证,小编觉得挺不错的,现在分享给大家,也给大家做个参考。一起跟随小编过来看看吧
    2018-07-07
  • vue3不能使用history.pushState修改url参数踩坑

    vue3不能使用history.pushState修改url参数踩坑

    这篇文章主要为大家介绍了vue3不能使用history.pushState修改url参数踩坑解析,有需要的朋友可以借鉴参考下,希望能够有所帮助,祝大家多多进步,早日升职加薪
    2023-02-02
  • Vue子组件关闭后调用刷新父组件的实现

    Vue子组件关闭后调用刷新父组件的实现

    这篇文章主要介绍了Vue子组件关闭后调用刷新父组件的实现方式,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有错误或未考虑完全的地方,望不吝赐教
    2023-03-03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