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豆浆的永远都是卖豆浆的吗? 自甘平庸 ?

 更新时间:2009年06月24日 13:17:28   作者:  
5年前,我住的街道上来了一家卖豆浆的。豆浆不贵,2毛钱一小袋。一天,一位带小孩的顾客为小孩买了一袋豆浆,由于小孩不慎,还没带离摊位,蹭到了桌子角上,豆浆瞬间撒完。
小孩的父亲力争要男老板再免费拿一袋给他,理由是盛豆浆的袋子不结实,不然不会一蹭就破。男老板认为不是他的错,坚决不给。于是两人就地争吵起来。

我因为每天在这个摊子买豆浆,和老板比较熟,还知道他是富平人,于是在旁边做和事佬。其实撒豆浆的原因和要最终认定是谁的责任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赶快结束这场无聊的争端,并尽快恢复老板的正常经营,因为有几个顾客已经因为争吵而离开了。事实上怎么认定责任也是没有一个“正确”的原则的,否则他们也不会吵起来。按照现在服务业的原则,一般都是老板主动让一步,“和气生财”,宁可舍点财,保住商业形象,还可能趁机在老顾客面前捞点好印象。

但事实却出乎我的意料。我好心的说,给人家换一袋豆浆吧,只有2毛钱。谁知那老板瞪大牛眼,冲我发起火来:为啥?为啥?又不是我的错?于是这个卖豆浆的小商人,在我的眼前立即就矮了下去,原形毕露为原来那个地道的农民。这个农民不但立即丢失了一个顾客,而且永远失去了。卖豆浆的并不是他一家,我从此再没在他那里买过豆浆。和他的豆浆无关,和他的人品有关,那种素质的农民,难保不会在豆浆里掺凉水,或若哪次我不小心曾破了袋子也绝对不会得到赔偿。喝这种素质的农民的豆浆,没有一点味道。

5年了,这个卖豆浆的农民,还是那个引车卖浆的农民。卖豆浆的永远都是卖豆浆的。

再讲一个小书摊的故事。3年前,村口一个修手机的摊位卷铺盖走人后,换了一家卖旧书的。这个卖旧书的和别的同行不同。每次路过他的书摊,都能看见他捧着一本旧书,处于阅读状态。老板的书虽旧,但里边经常能搜到一些经典。新书也绝没有武侠、色情、凶杀打斗的那些内容。我一度曾对历史情有独钟,在他那里掏到过一批盗版书,觉得很划算。老板常向我推荐鲁迅全集、颜真卿字帖等这些内容,与我还很有点“共同语言”。一天,我在别的旧书摊瞥见一本《战争与和平》被扔在费书堆里以5元的价格出售,老板立即拉我前往,寻购得那本旧书,摆在自己的书摊上,怪的是,他仍然以5元的价格出售,并不赚钱。他说,托尔斯泰的大作啊,可惜了,要不买回来将来可能要进垃圾处理厂被打成纸渣渣了。

这个不合时宜的书老板其实并不太赚钱。他的书因为太干净太纯洁太陈旧,并不能刺激现代人的购买欲望。有一天,我从电脑城回来,觉得他如果利用门口的那块空闲地皮,再摆个卖盗版影视碟的摊子,一定能多挣点钱。而且,如果能把现在租赁的摊位扩大一倍,生意一定会更加火起来。

书老板不愿意。给我说,可以了,他的书卖得好着呢。一般做生意的人,都在说自己“不赚钱”,而这个不赚钱的生意人,却在卖弄自己“好着呢”。这是个奇怪的书老板,他要么是在固执的地坚守着什么,要么是安贫若素或小富即安,要么是中书毒过深无法救药的那种“知识分子”。卖旧书的总是个卖旧书的。

最近在哪里看到西安一个做软件的老板,写了一片文章,内容颇有广告的味道,告知大家他在做什么并且准备达到什么宏大的目标。其实无可厚非,世界上本来就有很多事情是无可厚非的。但文章最后有个读者的留言值得关注:你这种素质的人是不可能成功的。很不幸的,我对此老板也略有了解,了解的结论和前述的留言者一样。留言者言之凿凿得此结论,我自然不知道具体原因,但据我的了解,我归结了几条他“不可能成功”的理由:1,趋利性太强。你若见他出山,一定是去谋什么利益。让他贡献什么绝对是天方夜谭;他的大驾一般人是请不动的。而且看起来“阳春白雪”,一般不和下里巴人来往。2,除非给他什么刺激,否则他即使和同一个人交往几次,也很难认识,让人感觉他的眼里只有他自己。3,总在鼓捣自己的那些破事,基本不与同行交流。4,和人说话,从不留余地,不认人情。……

有一句话说的很好:做事业就是做人。怎么把事做好,直接取决于一个人的素质。一个人低下的素质有很多种表现和表述,我最近寻找到一个通俗的词,叫“幼稚”。很多人在很多场合和很多时间都有过拙劣的表现,原因都是因为幼稚。幼稚并不是随年龄增长反比减少,有些人活50多岁还天真得像个无知少女。所以,要“成功”做好事情,先成熟起来,别总像个三岁小孩。

我希望卖豆浆的像“永和豆浆”连锁那样越做越大,卖旧书的也完全可以扩大经营。而做软件的,前头还有个巨大的“微软”公司需要追赶。一个人能走多远,完全取决于自己的想象……

相关文章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