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码剖析Golang中singleflight的应用
前言
前面的一篇文章 Go singleflight:防缓存击穿利器 详细介绍 singleflight
包的使用,展示如何利用它来避免缓存击穿。而本篇文章,我们来剖析 singleflight
包的源码实现和工作原理,探索单飞的奥秘。
singleflight 版本:
golang.org/x/sync v0.6.0
结构体解析
Group
Group
是 singleflight
包的一个核心结构体,它管理着所有的请求,确保同一时刻,对同一资源的请求只会被执行一次。该结构体的源码如下所示:
// Group represents a class of work and forms a namespace in // which units of work can be executed with duplicate suppression. type Group struct { mu sync.Mutex // protects m m map[string]*call // lazily initialized }
Group
结构体有两个字段:
mu sync.Mutex
:一个互斥锁,用于保护下面的m
映射。在并发环境下,多个goroutine
可能会同时对m
进行读写操作,所以需要通过互斥锁来确保对m
的操作是安全的。m map[string]*call
:一个map
映射,其键是字符串,值是指向call
结构体的指针。Do
和DoCHan
方法的参数里,其中一个是key
,m
的键保存的就是这个key
。m
是惰性初始化的,意味着它在第一次使用时才会被创建。
Group
通过维护 m
字段来跟踪每个 key
的调用状态,从而实现将多个请求合并成一个请求,多个请求共享同一个结果。
call
call
结构体表示一个针对特定 key
的正在进行中或者已完成的请求,它确保所有同时对该key
调用 Do
或 DoChan
方法的 goroutine
共享同一个执行结果。该结构体的源码如下所示:
// call is an in-flight or completed singleflight.Do call type call struct { wg sync.WaitGroup // These fields are written once before the WaitGroup is done // and are only read after the WaitGroup is done. val interface{} err error // These fields are read and written with the singleflight // mutex held before the WaitGroup is done, and are read but // not written after the WaitGroup is done. dups int chans []chan<- Result }
call
结构体有五个字段:
wg sync.WaitGroup
:一个等待组,用于等待当前call
的完成。当调用Do
或DoChan
方法后,内部会增加WaitGroup
的计数器,当调用完成后,会减少计数器。在调用完成之前,其他想要获取当前call
的结果的goroutine
会等待WaitGroup
的完成。val interface{}
:调用Do
或DoChan
方法的结果值之一,对应着fn
函数(Do
或DoChan
方法的参数)的第一个返回值val
。这个字段在WaitGroup
完成之前被写入一次,只有在WaitGroup
完成后才会被读取。err error
:这是在调用Do
或者DoChan
方法时可能发生的错误。和val
类似,这个字段在WaitGroup
完成之前被写入一次,只有在WaitGroup
完成后才会被读取。dups int
:用于计数当前call
的重复调用数量。这个计数是在singleflight
的互斥锁保护下进行的,在WaitGroup
完成之前可以读写,在WaitGroup
完成后只能读取。目前该字段的作用是判断call
的结果是否被共享。chans []chan<- Result
:一个通道切片,用于存储所有等待当前call
结果的通道。这些通道在call
完成时接收到结果。这个字段同样是在singleflight
的互斥锁保护下进行的,在WaitGroup
完成之前可以读写,在WaitGroup
完成后只能读取。
一句话概括就是:call
结构体用于跟踪 Do
或 DoChan
方法的调用状态,包括等待其完成的 goroutine
、调用的结果、发生的错误以及跟踪重复的调用次数,对于 singleflight
在共享调用结果中起到关键作用。
Result
Result
是一个封装了请求调用结果的结构体,在DoChan
方法返回结果时使用。该结构体的源码如下所示:
// Result holds the results of Do, so they can be passed // on a channel. type Result struct { Val interface{} Err error Shared bool }
Result
结构体有三个字段:
Val interface{}
:存储DoChan
方法调用的结果值之一,对应着fn
函数(DoChan
方法的参数)的第一个返回值val
。Err error
:存储DoChan
方法调用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错误。Shared bool
:表示调用结果是否被多个请求(goroutine
)共享。该字段的值,取决于call
结构体的dups
字段值,如果dups
大于 0,Shared
的值则为true
,否则为false
。
panicError
panicError
用于封装从 panic
中恢复的任意值和在给定函数执行期间产生的堆栈跟踪信息。该结构体的源码如下所示:
// A panicError is an arbitrary value recovered from a panic // with the stack trace during the execution of given function. type panicError struct { value interface{} stack []byte } // Error implements error interface. func (p *panicError) Error() string { return fmt.Sprintf("%v\n\n%s", p.value, p.stack) } func (p *panicError) Unwrap() error { err, ok := p.value.(error) if !ok { return nil } return err } func newPanicError(v interface{}) error { stack := debug.Stack() // The first line of the stack trace is of the form "goroutine N [status]:" // but by the time the panic reaches Do the goroutine may no longer exist // and its status will have changed. Trim out the misleading line. if line := bytes.IndexByte(stack[:], '\n'); line >= 0 { stack = stack[line+1:] } return &panicError{value: v, stack: stack} }
字段
panicError
结构体有两个字段:
value interface{}
:存储从panic
中恢复的值,这个值是任意类型的,可能是error
类型,也可能是其它类型。stack []byte
:存储堆栈跟踪信息的字节切片,这个堆栈跟踪提供了panic
发生时的函数调用层次结构和顺序,有助于调试和诊断问题。
方法
panicError
结构体有两个方法:
Error() string
:实现了error
接口的Error
方法。它将panicError
结构体的value
和stack
字段的格式化成一个字符串。Unwrap() error
:实现了Wrapper
接口的Unwrap
接包方法,尝试将value
字段断言为error
类型并返回。如果value
不是一个error
类型,它将返回nil
。这个方法使得panicError
能够与 Go 的错误处理机制(如errors.Is
和errors.As
)更好地集成。
初始化函数
newPanicError(v interface{}) error
:这个函数用于创建一个新的 panicError
实例。它接受从 panic
中恢复的值作为参数,然后通过 debug.Stack
获取堆栈信息,并移除堆栈信息的第一行(如 goroutine
的编号和状态),因为这一行包含的信息可能会因为 panic
的恢复而变得不准确。最后,返回指向 panicError
实例的指针。
核心方法解析
Do
func (g *Group) Do(key string, fn func() (interface{}, error)) (v interface{}, err error, shared bool) { // 获取锁 g.mu.Lock() // 懒初始化 map if g.m == nil { g.m = make(map[string]*call) } // 判断特定 key 的 call 是否正在进行调用 if c, ok := g.m[key]; ok { // 重复调用次数加 1 c.dups++ // 解锁 g.mu.Unlock() // 挂起,等待调用的完成 c.wg.Wait() // 判断是否发生了 panic if e, ok := c.err.(*panicError); ok { // panic panic(e) } else if c.err == errGoexit { // 判断是否发生了 runtime.Goexit // 执行 runtime.Goexit,停止当前 goroutine 的执行,并确保所有 defer 语句的执行 runtime.Goexit() } // 返回结果 return c.val, c.err, true } // 创建一个新的调用 c := new(call) // 等待组加 1 c.wg.Add(1) // key 和 call 映射 g.m[key] = c // 释放锁 g.mu.Unlock() // 调用开始,执行所接受的函数 fn g.doCall(c, key, fn) // 返回结果 return c.val, c.err, c.dups > 0 }
Do
方法的执行流程如下所示:
1、获取锁:通过 g.mu.Lock()
加锁,确保对内部的 g.m
(一个 map
,用于跟踪 key
的调用状态) 和 c.dups
(对于该 key
的重复调用次数) 的访问是并发安全的。
2、初始化 map
:如果 g.m == nil
,意味着是第一次调用 Do
方法且没有调用过 DoChan
方法,所以初始化 g.m
。
3、检查是否有正在进行的调用:通过 c, ok := g.m[key]; ok
检查是否有一个对于该 key
的调用正在进行,如果 ok
为 true
,则说明有一个对于该 key
的调用正在进行:
- 增加重复调用次数
c.dups
,表示来了一个新的goroutine
在等待这个调用结果。 - 释放锁
g.mu.Unlock()
,因为不再需要修改共享资源。 - 等待
c.wg.Wait()
,直到当前的调用完成。 - 检查错误类型,并按需处理(如果是
panicError
或errGoexit
,则分别触发panic
或Goexit
)。 - 返回当前进行的调用的结果。
4、初始化并执行新的调用:如果没有一个对于该 key
的调用正在进行,则:
- 创建一个新的
call
实例。 c.wg
等待组计数加 1,标记新操作的开始,后续有相同调用的请求将会等待该操作的完成并共享结果。- 在
g.m
中注册key
和新创建的call
实例的映射g.m[key] = c
。 - 释放锁。
- 调用
g.doCall(c, key, fn)
执行实际的函数调用。 - 返回调用结果。
Do
方法的关键在于综合使用等待组(sync.WaitGroup
)、互斥锁(sync.Mutex
)以及一个映射(map
),以确保:
- 对于相同的
key
,fn
函数只会被执行一次。这是通过map
检查当前key
是否存在对应的call
实例来实现的。如果已存在,意味着函数调用正在执行或已完成,不需要再次执行。 - 同一时刻,所有请求同一
key
的调用都能得到同一个结果。通过map
追踪特定key
对应的调用结果,确保所有的goroutine
对同一key
发起Do
方法调用都能共享相同的结果。 - 正确地处理并发和同步。通过
sync.Mutex
保护并发环境下map
的读写操作,避免并发冲突;通过sync.WaitGroup
等待异步操作完成,保证所有请求都在函数执行完成后才返回结果。
doCall
doCall
方法负责执行给定 key
的函数 fn
,并处理可能的错误和同步执行结果,确保所有请求该key
的goroutine
得到统一的结果。该方法的源码如下所示:
func (g *Group) doCall(c *call, key string, fn func() (interface{}, error)) { // 定义正常返回标志 normalReturn := false // 定义 panic 标志 recovered := false // 使用双重 defer 来区分 panic 和 runtime.Goexit defer func() { // fn 函数里面调用了 runtime.Goexit 函数 if !normalReturn && !recovered { // 将 errGoexit 的值赋给 c.err c.err = errGoexit } // 加锁 g.mu.Lock() // 函数执行结束时释放锁 defer g.mu.Unlock() // 标记 call 的完成 c.wg.Done() // 保险起见,判断当前 key 对应的 call 是否被覆盖,没有被覆盖就从 map 中移除这个 key if g.m[key] == c { delete(g.m, key) } // 判断执行 fn 的时候是否发生 panic if e, ok := c.err.(*panicError); ok { // 避免等待中的通道永久阻塞,如果发生了 panic,需要确保这个 panic 不能被捕获 if len(c.chans) > 0 { // 开一个新的协程去 panic,这个 panic 就不会被捕获了 go panic(e) // 保持当前 goroutine 的存活,这样等到 panic 之后,关于当前 goroutine 的信息就会出现在堆栈中 select {} } else { // 直接 panic panic(e) } } else if c.err == errGoexit { // 如果是 errGoexit,什么都不用做,因为之前已经执行了 runtime.Goexit } else { // 向等待中的通道发送结果 for _, ch := range c.chans { ch <- Result{c.val, c.err, c.dups > 0} } } }() func() { defer func() { // 如果 fn 没有正常执行完 if !normalReturn { // 获取从 panic 中恢复的值 if r := recover(); r != nil { // 创建一个 `panicError` 实例并赋值给 c.err c.err = newPanicError(r) } } }() // 执行函数调用 c.val, c.err = fn() // 设置正常返回标志为 true normalReturn = true }() // 如果 fn 没有正常执行完,则发生了 panic if !normalReturn { // 设置 panic 标志为 true recovered = true } }
代码剖析:
- 标志位定义:定义
normalReturn
和recovered
用来区分fn
是否正常执行完成或者发生了panic
。 - 双重
defer
机制:目的是为了能够区分fn
函数的正常执行完成、fn
函数里发生的panic
以及fn
函数里调用runtime.Goexit
终止协程的情况。第一个
defer
用于清理资源和处理结果。- 如果非正常函数执行完成并且没有发生
panic
,则fn
里执行了runtime.Goexit
函数。 - 加锁,调用
c.wg.Done()
以标记call
调用完成,然后从g.m
映射中移除当前key
。 - 错误处理。
- 如果
fn
函数中发生了panic
,先判断是否有通道正在等待结果,有的话,新开一个协程去panic
,确保panic
不能被恢复,这里还用到了select{}
来阻塞当前线程,保证panic
之后,当前goroutine
的信息会出现在堆栈中。如果没有通道正在等待结果,则直接panic
。 - 如果是
errGoexit
错误,说明fn
函数中执行了runtime.Goexit
,这时什么都不用做。
- 如果
- 结果同步。如果没有发生
error
,就向正在等待的通道发送结果。
- 如果非正常函数执行完成并且没有发生
第二个
defer
在一个匿名函数里,它的目的是执行fn
函数和捕获panic
。如果fn
函数正常执行完成,normalReturn
就会被设置为true
;在defer
里,如果normalReturn
为false
,则说明可能发生了panic
,通过recover()
函数尝试恢复panic
并新建一个panicError
存储信息。
recovered
标志更新:如果fn
函数非正常执行成功(normalReturn
为false
),则将recovered
赋值为true
,表示发生了panic
。
call
方法的关键在于使用了双重 defer
机制,结合标志 normalReturn
和 recovered
来判断 fn
函数的状态。normalReturn
和 recovered
有三组值:
normalReturn
为true
,recovered
为false
:表明fn
函数执行成功,后续执行第一个defer
时,除了资源清理以外,还会向等待中的通道发送调用完成的结果。normalReturn
为false
,recovered
为true
:表明在fn
函数里发生了panic
,并且这个panic
被成功捕获并恢复。后续执行第一个defer
时,除了资源清理以外,会再次触发panic
。normalReturn
为false
,recovered
为false
:这种情况说明在fn
函数里,调用了runtime.Goexit
函数终止当前协程,不再执行后续的代码。这意味着normalReturn = true
和recovered = true
代码都不可能被执行,因此normalReturn
和recovered
的值都为false
。后续执行第一个defer
时不会向等待的通道发送任何结果,仅仅是进行资源清理。
DoChan
DoChan
方法与 Do
方法类似,但是它返回的是一个通道,通道在操作完成时接收到结果。返回值是通道,意味着我们能以非阻塞的方式等待结果。该方法的源码如下所示:
func (g *Group) DoChan(key string, fn func() (interface{}, error)) <-chan Result { // 创建一个通道,类型为 Result ch := make(chan Result, 1) // 加锁 g.mu.Lock() // 懒初始化 map if g.m == nil { g.m = make(map[string]*call) } // 判定该 key 是否有正在进行的调用 if c, ok := g.m[key]; ok { // 重复调用次数加 1 c.dups++ // 将新通道添加到通道切片里 c.chans = append(c.chans, ch) // 释放锁 g.mu.Unlock() // 返回通道 return ch } // 创建一个 call 实例,并将 ch 通道作为参数传递 c := &call{chans: []chan<- Result{ch}} // 等待组加 1 c.wg.Add(1) // key 和 call 映射 g.m[key] = c // 释放锁 g.mu.Unlock() // 异步执行调用 go g.doCall(c, key, fn) // 返回通道 return ch }
DoChan
方法的执行流程如下所示:
1、创建一个大小为 1 的缓冲通道。
2、获取锁:通过 g.mu.Lock()
加锁,确保对内部的 g.m
(一个 map
,用于跟踪 key
的调用状态) 和 c.dups
(对于该 key
的重复调用次数)以及 c.chans
(通道切片) 的访问是并发安全的。
3、初始化 map
:如果 g.m == nil
,意味着是第一次调用 Do
方法且没有调用过 DoChan
方法,所以初始化 g.m
。
4、检查是否有正在进行的调用:通过 c, ok := g.m[key]; ok
检查是否有一个对于该 key
的调用正在进行,如果 ok
为 true
,则说明有一个对于该 key
的调用正在进行:
- 增加重复调用次数
c.dups
,表示来了一个新的goroutine
在等待这个调用结果。 - 将新创建的通道追加到当前
call
的通道切片里。 - 释放锁
g.mu.Unlock()
,因为不再需要修改共享资源。 - 返回新创建的通道。
5、初始化并异步执行新的调用:如果没有一个对于该 key
的调用正在进行,则:
- 创建一个新的
call
实例,并关联新创建的通道。 c.wg
等待组计数加 1,标记新操作的开始,后续有相同调用的请求将会等待该操作的完成并共享结果。- 在
g.m
中注册key
和新创建的call
实例的映射g.m[key] = c
。 - 释放锁。
- 异步调用
g.doCall(c, key, fn)
执行实际的函数调用。 - 返回新创建的通道。
DoChan
与 Do
方法的区别在于同步共享结果的方式:
Do
方法:
- 如果有其他请求正在进行(对同一个
key
),它会使用sync.WaitGroup
等待这个请求完成以共享结果。 - 如果是针对给定
key
的新请求,它将直接启动doCall
来执行函数调用,等待执行完成且call
实例的更新,然后返回结果。
DoChan
方法:为每个调用创建一个新的通道,将其加入到对应 key
的 call
实例的通道切片里,然后返回一个通道。这样,等 g.doCall
正常异步调用完成后,会向各个通道发送结果。
Forget
Forget
方法用于从 g.m
移除特定 key
的调用。
func (g *Group) Forget(key string) { // 加锁 g.mu.Lock() // 移除特定的 key delete(g.m, key) // 释放锁 g.mu.Unlock() }
该方法在删除特定 key
前执行加锁操作,保护并发环境下 map
的读写操作,避免并发冲突。
小结
本文对 Go
singleflight
的源码进行剖析,该包的主要作用是用于防止重复的请求,它确保给定的 key
,函数在同一时间内只执行一次,多个请求共享同一结果。singleflight
能实现这种效果,关键点在于:
将多个相同请求合并成一个请求,确保函数只执行一次:singleflight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引入了互斥锁 sync.Mutex
和 map
。
互斥锁用于保护在并发环境下 map
的读写操作,避免并发冲突。
map
则负责将每一个唯一的 key
映射到 call
实例上,该实例包含了fn
函数的返回值和可能的错误等。
- 遇到一个尚未在
map
中记录的key
请求时,创建并执行一个新的call
实例。 - 如果
map
中已存在该key
对应的call
实例,表明有一个相同的请求正在执行或已完成,此时仅需等待此call
完成并直接其共享结果。
结果共享机制:singleflight
通过阻塞式和非阻塞式两种方式,实现了结果的共享。
阻塞式机制:当多个请求通过 Do
方法进行相同的调用时,它们处于等待状态(里面借助了 sync.WaitGroup
来实现阻塞的效果),直到首个请求的 fn
函数的执行完毕。此后,等待的请求会接收到已完成的请求结果。
非阻塞式机制:相比于阻塞等待,当请求通过 DoChan
方法发起时,每个请求会立即获得一个专属的通道。这些请求可以继续执行其他操作,直到它们准备好从各自的通道接收结果。在接收结果时,如果结果尚未发送过来,也会暂时处于阻塞状态。
除了以上两个关键点,还需要考虑错误的处理,singleflight
通过使用双重 defer
的机制,用于辨别 函数正常执行完成、函数里发生了 panic
以及 函数里调用了 runtime.Goexit()
函数 三种情况,每种情况采取不同的处理机制。
到此这篇关于源码剖析Golang中singleflight的应用的文章就介绍到这了,更多相关Go singleflight内容请搜索脚本之家以前的文章或继续浏览下面的相关文章希望大家以后多多支持脚本之家!
最新评论